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写字楼 >> 写字楼优势 >> 正文 >> 正文

3位艺术家疫情中的新作自我疗愈,安抚人心

来源:写字楼 时间:2022/8/22
头部白癜风擦什么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24586.html
疫情爆发2年多来,时有重要展览被迫中断,艺术家隔离在家中的消息传来,但他们的创作不停,用作品记录当下,也抚慰自己,疗愈观众。倪有鱼在工作室80后艺术家倪有鱼,从家中1个多平米的餐桌出发,画各种各样的室内空间:美术馆、工作室、卧室甚至监狱……陈文令60后雕塑家陈文令,在个展被迫关闭后回到老家,把丑陋的头顶当展厅做“每日一顶”,让人帮他拍照,自娱自乐、自我疗伤。陈可在工作室70后艺术家陈可,在疫情不确定、老人小孩都在身边时,画下了第一张《包豪斯女孩》,找到自我平静与平衡,这个新的系列也激励着观众。倪有鱼在工作室倪有鱼是一位80后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上海。年大学毕业后,没找工作,而是埋头五年专注创作,28岁时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第一场个展,在圈内引起轰动,此后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倪有鱼家中一角年,倪有鱼家中的餐桌派上了大用场。原本每天定点去17公里外的工作室“上班”的他,年初因为疫情居家隔离,家中不大,有两只猫相伴,他便开始在餐桌上画画。从一张明信片大小的画面开始,一点点在方寸间反复打磨,完成后又很快投入第二张。休息的时候自己去烧个菜、做顿饭,吃饭时就把桌上的颜料扒拉开,腾出一个地方来——所有事情都在一张桌子上解决。他回想以前读中学时,写字台是小孩最亲密的伙伴,做作业在那,看武侠小说也在那,拧开台灯,一个多平方米的桌面就是自己所有的天地。疫情让很多人重新拧开了那盏台灯,年轻时那种通宵画画的状态回来了。倪有鱼在工作室新系列的绘画,是在一批古董画框里描绘无人的空房间。画的内容十分应景:卧室、餐厅、床、工作室……各种各样的室内空间,是疫情后,全球人民待的最多的地方。《微芒》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房间,一扇虚开了一丝缝隙的门,透进了金色的光芒,一线希望之光。《酒庄梦》一张桌子,两把对坐的椅子,桌上一个酒庄沙盘模型,两杯葡萄酒,一杯已经倒了,仿佛一个已经喝多了离席的人。“它是我疫情期间在家喝酒时很多小情绪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年的纪念。”倪有鱼还画了近10张跟卧室有关的画。《古代卧室6》这幅《古代卧室》中,他将15世纪FraAngelico绘画中的卧室场景,与当代艺术家翠西·艾敏(TracyEmin)那张著名的“床”相结合,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左:FraAngelico画中卧室;右:翠西·艾敏《床》倪有鱼《古代卧室6》局部画面中混乱的床,让人联想到因疫情被隔离的人们,威士忌酒瓶、烟头、纸巾、书、眼镜、袜子……全部都堆在床边,仿佛窥到这个人一天的生活就在床上发生。“一张床,它承载着我们1/3人生的重量——床是我们每天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虽然画框、绘画风格都十分古典,但画里的场景往往与他每天观察、经历着的当代社会的日常相联系。《在同一个美术馆不能见面的两个人》系列还有几张描绘博物馆空间,如《在同一个美术馆不能见面的两个人》。一幅16世纪的女人肖像和20世纪的男人肖像,被分散在两个展厅中彼此无法对照,这既是美术史,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像同一个写字楼里面工作的人,每天可能进进出出同一部电梯,但是互相不认识。”画面中,一个个无人的空间里透露着静谧的情绪,寂寥、疏离……其实这批绘画,倪有鱼酝酿已有3年多,但一直没敢开始。三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古代壁画,尤其是庞贝壁画的语言,如何转换为当代绘画。在每一幅作品下笔前,他需要花很长时间去观察审视每一个老画框的性格,然后“因地制宜”。“所谓耐得住寂寞,要沉下来做艺术,道理好像谁都懂,但大家早就不要再听了。”倪有鱼停了停,“但我是相信它。”“相信世界很快也必然会回到正轨的,最考验的是:当世界恢复喧哗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能保持距离?”陈文令陈文令,22年前因为“小红人”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最标志性的雕塑艺术家之一。年,陈文令20多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个展,在北京举办。刚刚开幕,展览就因为疫情被迫中断,他心情沮丧地回了福建老家,没想到就被困在了叫安溪的小县城里。在老家,他每天和家人唠家常、烤地瓜,日复一日地循环。当情绪表达找不到出口,创作的欲望也得不到宣泄时,他感到“差一点就要抑郁了”。陈文令的“每日一顶”创作在死亡笼罩中寻找生的缝隙,仿佛是陈文令最擅长的事。他开始走出家门,看到什么就放在头顶顶着,让人帮他拍照,自娱自乐、自我疗伤。原本他长发飘飘,但年,医院诊断他患了鼻咽癌,他渐渐秃了头,近几年只要露面,都戴着一顶窄边黑色毡帽,即使后来他已完全康复,头发也没有留回来。“既然老天让我没有头发,那作为艺术家,我就用我丑陋的头顶做展厅。”陈文令“每日一顶”他把照片发到朋友圈,共同经历着绝望和无助的日子的朋友们,都好像被这张幽默的照片触碰了,“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他觉得缝隙中终于照进了一点光。于是他一发不可收,两个多月,他用头顶顶了两三百个物件,一朵花、一头猪的标本、牛粪、神像、奶奶的照片、母亲种的菜花……顶他爱的东西,他有所感触的东西。陈文令“每日一顶”固体的都被顶完了,他就开始倒、洒、挥,有时顶十几遍都不成功,也有一点危险,经常头顶被砸破,但疫情期间的生活就这样一天天被填得满满当当。“每日一顶”后,他感到生命都澎湃了起来,对待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人间是没有垃圾的,只要放对了地方,都是宝贝。”陈文令常在路途中信手涂鸦陈文令作品手稿图过去的年,艺术圈依然动荡不安,“常常被迫荒诞起来”,是陈文令最大的感受。他用了一个词总结自己的各种参展经历:逆水行舟。哪怕是在酒店隔离,他也在不停地画手稿,还做了许多的小作品,停不下来,“在盘根错节中结出自己的花,才能够不容易被击垮”。不倒翁x95x95cm不锈钢铜烤漆去年7月,陈文令的“不倒翁”新作,在杭州仓美术馆开馆时亮相。乍看,它像一颗蛋。在蛋的上方有一个陈文令标志性的“小红孩”,仿佛将蛋托了起来,个头虽小,力量却足。“蛋是有能量和生命力的形象,它能够孵化生命,也容易被打碎。”在展览现场,无论观众怎么去推,都推不倒它,就像打不倒的勇士。陈文令说,身为当代艺术家,“应该对现实和当下的处境,做出自己的回应。”陈文令澳洲个展“存在之趣”现场陈文令温哥华个展“寓言”与此同时,他的几件大雕塑,还在温哥华和悉尼展出。疫情中,依然有络绎不绝的观众来看当代艺术,不乏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鲨鱼与人类48x23x18cm铜烤漆在温哥华展览现场,有两件是大型雕塑,分别高达5米和8米,其中一件“小红人”雕塑,还首次被刷成了蓝色。在他眼中,蓝色象征着生生不息,代表了生命和青春的永恒之感,能更好地在疫情中安抚观众。过去一年,陈文令形容为“荒诞、动荡不安”,办起展览来,更似“逆水行舟”,但他闯荡的劲儿、出新作的频率,绝不比以前低,也依然秉持“做艺术,要‘下里巴人’,让老家阿姨也理解表层意思”的小目标,也寄予艺术,以疗愈的作用。陈可在工作室创作“包豪斯女孩”系列陈可,75后,出生在四川小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一路念完川美附中、本科及研究生,接着“北漂”,做了一名职业艺术家。她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女孩:20岁,画了想象中的小女孩,靠这个自己的分身,安抚初到北京的焦虑与梦想;30岁,她找到活得惊心动魄的艺术家弗里达,由此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