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彤编辑
薇薇子来源
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每天,何颖要经手上百份简历,当看到数位清北毕业、保研名校的年轻人要来竞争一个岗位,作为一家在互联网媒体公司实习的HR、武汉某艺术类院校的大二学生,她觉得自己的未来更加风雨飘摇了。“太卷了,真的太卷了。他们都是北大、中传毕业的,简历上写着他们参加了多少多少活动,被保研到什么什么学校,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进来的。”她越看越焦虑。这已是她的第四份线下实习。紧凑、密集的实习路是今年年初就开始的。新媒体、大厂、主流媒体……最多在一家公司待上一个月,她就会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家公司面试、签约、入职,再离职。除此之外,何颖还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线上实习,甚至她已经记不起具体数量。据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被调查人群中,超七成的毕业生有过实习经历,有一次实习经历的比例为40.3%;有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比例为33.7%;只有约26.0%的毕业生目前没有实习经历。其中87.5%的学生都认为实习经历有助于求职。为了在正式求职之前,让自己的简历变得再“漂亮”一些,大学生们纷纷陷入了一场实习争夺战——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找到优秀的实习,就意味着一只脚迈进了校招的大门。像何颖一样,在学历上没有优势的年轻人,不得不加入这场混战。井喷式实习暑假来临了,正在某政法大学读大二的王亦暄,突然意识到,他们这一届开始了“井喷式实习”。同学们大多去了顶级律所实习。而据她观察,“上一届的学长学姐没有这么多人去实习。”实习的节奏几乎被提前了一年。不知何时起,没有一份实习就仿佛没有未来,尤其是一份可以拿得出手的实习。王亦暄打算本科毕业后就去工作。对于法学的学生来说,毕业后有三个对口方向——公务员(公检法机关)、法务以及律所。为了避免就业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而离职的情况,王亦暄打算在大学期间,三个方向都亲身感受一次。“这三类各有各的难点,也各有各的瓶颈。当我体验过,发现自己不感兴趣,我在求职的路上就可以避开它。我不会说我毕业后投了简历入了职,才发现自己不喜欢然后跑路,那样成本太高了。”王亦暄的思路就是让实践来决定未来。她的第一份实习来得很早,是在大一,去了一家检察院,一个半月。王亦暄明显感觉自己在法律知识上的欠缺,不能完整跟完过一个案子,大多都是在做取证、询问与检索的工作。不过在这过程中,王亦暄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进入大二,她发现同学们都开始“卷”起来了,纷纷开始找实习,甚至一些成绩不是那么出色的同学,都进入了比她更好的律所与律师组,同辈竞争的压力变得更大了。王亦暄开始在求职软件上海投,面试了三、五个律所后,她开始了线上的实习。仅仅是线上实习,并不能让她觉得满足。尤其是当她看到朋友圈里同学们分享的打工日常、疯狂加班或暴风成长,而自己每天的工作量不多,甚至线上的环境会让她“不受控”地找时间划水。人的焦虑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学历、年纪、工作、家庭、父母,周而复始。而这届年轻人的就业焦虑在刚刚进入大学不久后就开始了。实习早已成为每个大学生毕业前的标配。多数毕业后打算就业的学生都要靠着实习积累经验;学历不好的学生要利用实习力挽狂澜;甚至是计划升学读研的学生,都要靠优秀的实习经历拿到让自己满意的offer……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夹裹了进来。让何颖倍感压力的,是自己的学历与年龄并不占优势。大二那年,何颖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身体越来越差,不得已休学了一年。回到学校后,她产生了年龄焦虑——自己比同学们的年纪都要大。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她只能凭直觉判断必须要靠更多的社会经验去补短板,“好像是用行为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年1月,重回大二的何颖来到一家新媒体公司面试新媒体运营岗位的实习生。这是她很感兴趣的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