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写字楼 >> 写字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外来书记何以成为自家人乡村振兴青年说

来源:写字楼 时间:2023/10/12
治疗白癜风抹什么药 http://m.39.net/disease/a_6160465.html
一个大湾区的金融青年,赴粤北山村扶贫,会面临什么考验?

生于年的刘一龙,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东莞一家国企。年,他被选派到韶关市南雄市百顺镇百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干就是五年。

“刚开始有村干部不信任我,后来又想我留下,中间过程让人感慨万分。”刘一龙回忆起驻村生活,依然历历在目。他和村民拉家常、讲政策,带领他们发展村集体经济……这个原无基层工作经验的外来后生,用行动赢得信任,逐渐成为村民眼中的自家人。

刘一龙(右二)入户调研,和贫困户拉家常、讲政策。

“这五年虽然艰苦,但是值得。”回首挥洒在大山里的年华,刘一龙直言并不后悔,因为他实现了给“世界带来一点改变”的初心,也获得了村民们真挚的感情与认可。

赢信任成为村民可以掏心窝子的人穿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伴着摇摇晃晃的景色,年春,刘一龙初次来到百顺。

百顺村,位于南雄市西北部,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延绵起伏的山沟中间,夹杂着七零八落的耕地,村里随处可见破旧的泥房。常年来,贫困如浓雾般锁住了村庄。

百顺村黄屋城广场改造后。

“很难想象,经济大省广东还有这样落后的地方。”刘一龙还没从眼前的景象中缓过神来,很快又遇到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等问题,更面临着当地村干部对他的不解。

“基层工作这么复杂,你一个年轻人能做啥,是来镀金的吧?”“扶贫资金已经下发了,还要你人来干嘛?难不成来监督我们吗?”

面对质疑,刘一龙没有退缩,而是选择把身子放低点、工作勤快点,努力和村干部打成一片,踏实做好手头工作。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涉及民生政策的宣传与落实,还有农业生产等知识。刘一龙花了许多时间研究政策文件,搞懂各项工作怎么做,并主动找村干部沟通,向他们学习请教。

信任感是在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来到百顺村后,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入户调研,一个多月时间里摸查了80多户村民,并要从中精准识别出60户贫困户,分类施策帮扶。

刘一龙(左)在百顺村田间地头调研。

刘一龙至今记得初次走进刘民生家中的场景。刘民生的儿子患有脑瘫,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只能由家人寸步不离地照顾,高额医疗费压得这个农村家庭喘不过气。

了解情况后,刘一龙帮他们申请了低保和大病救助,让医疗费总体报销比例达90%以上,并向自己所在公司发起募捐。经过几年治疗,孩子病情好转,已能下床走动。

这一切让刘民生看到希望。他更加卖力谋生,同时打多份零工,实现家庭增收,逢年过节还捎上土特产,去村委看望刘一龙。刘一龙婉言谢绝,并鼓励他好好干,保持乐观心态。

“刚开始我们不太信任他,后来走访贫困户的时候,我发现这小子可以啊。”百顺村党支部书记刘根深,几年前作为村委会副主任与刘一龙共同奋战在扶贫一线。帮扶刘民生家的经历,让他忍不住对刘一龙竖起大拇指,“刘书记在这里五年,农户都相当感动,相当认可。”

谋发展打造村民“钱袋子”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如何在山沟沟里“掘金”?刘一龙及团队对此进行了探索。

刚开始,他们把目光投向精品农业,带领贫困户生态散养土鸡。但居高不下的成本使鸡的价格整体偏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通过消费帮扶方式向外供应一两年后,便难以为继。

后来,他们又尝试种植业,在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由当地合作社种植玉米。最终,山区自然条件导致玉米歉收,种了一季便以失败告终。

“这些尝试一度让我心情低落,但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成长了不少。”刘一龙说。

让他最有成就感的一个扶贫项目,是投入万元扶贫资金,对百顺村内一座废弃水电站进行收购并实施改造,使之成为全村的“钱袋子”。

百顺村地处粤北山区,雨量充足。往年每逢雨季,村民们总盼着天气好转,可以尽快下地干活。而水电站投入运营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对村民而言,雨水便意味着收入。这一项目在年中国证券期货业扶贫工作交流大会上获评“精准扶贫项目奖”。

此外,工作队还把扶贫资金入股南雄市及百顺镇统筹项目,让贫困户从中获得分红。

通过多方面努力,百顺村村集体收入从年的4.4万元,增长到年的34.5万元;五年来,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从元提升到2.02万元。同时,道路硬化、危房改造、修建河堤等一系列工程,让村容村貌大幅提升。这一切,刘一龙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年3月,刘一龙(右一)在疫情期间给百顺村贫困学生送上平板电脑,帮助其开展远程教育。

这五年来,他并非没有向往过外面的世界。年底,驻村扶贫工作队即将调整轮换,他打算回公司学习业务,拓宽眼界,而且当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百顺村村干部和村民则极力挽留,希望他继续干,带领全村彻底实现脱贫。

刘一龙(右)走访贫困户,为其讲解扶贫政策。

刘一龙几番犹豫,对村民们确实感到不舍,最终决定留下,“干这个工作虽然照顾家庭不多,但我觉得比较有意义,以后小孩出生,我作为老爸还可以吹吹牛。”

年,结束驻村帮扶后,刘一龙返回东莞,成了一名出入于CBD写字楼的白领。他的思绪仍不时飘回“第二故乡”百顺村,“这五年不会因我的离开而被遗忘,会一直传承下去。”

综合整理自:南方日报、南方+

作者:苏晨、陈锴进

声明:“广东百姓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