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连拜访了超过二十多家机构,并同各机构负责人(也可以说是校长、老板)们进入了相对而言较深入、真诚的交流之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突然就出现在了眼前:原来,这些表面看起来光鲜的机构老板们,此刻正在承受难以言诉的痛苦。
为什么会是这样?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培人正在度日如年?
我想就我的发现简单探讨一下。
学科类教培机构之痛
尽管,按照官方的说法及统计数据,当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机构已经压减了超过90%,但实际上,肉眼所及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还是比比皆是。
在它们自身看来,学科类教培机构的存在实际上是需求导致的。
换言之,也就是家长、学生的升学压力所致,究其根源,还是与当前的教育制度、教育资源不均等因素息息相关,而且,这个问题牵涉面广、根深蒂固,似乎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更别提彻底根除了。
因此,只要需求存在就会有供给,就会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更何况,对于已经在学科类教培机构摸爬滚打许多年的从业者而言,转型的希望微乎其微。
一千多万从业者,自“双减”之后,能够称得上成功转型的,除了董宇辉,似乎鲜有其他人。更何况,即便是已经大火的董宇辉,仍然摆脱不了教培人的影子,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吃着教培人的人设红利。
其他默默无闻的教培人,绝大部分在离开教培行业没多久后,又悄悄回到了原来相对熟悉的领域。
因为他们发现,即便是机构不存在了、学校不存在了,可家长们仍然还在寻找、孩子们仍然抱有期待,因此,重操旧业,似乎是对自己一个相对而言不错的选择,也算是成全那些还依旧报以信任的家长和孩子。
至于在传统正规机构看来比较重要的诸如品牌、课程、服务、体系化建设等,在真正的需求面前恰如锦上添花,有更好,没有也不会妨碍。
所以,很明显,那些委身于小区、写字楼内的小黑班、私人补课机构,甚至连招牌都不用打,就在家长们的口碑相传中开张营业了,而且经营情况一点儿也不比往日差。
更重要的一点是,曾经久居他人屋檐下的老师们,此刻全部都变成了“个体户”,成为了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小老板”“小校长”,这种一夜之间位置及收入的改变,试问,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而昔日他们需要唯唯诺诺服从的“老板”“校长”们,说不定早已成了“老赖”,躲在家长、员工的谴责中,惶惶不可终日呢。
多么讽刺与无奈?
然而,对于这些不敢发传单、不敢打招牌、不敢明目张胆营业的“老师们”,究竟能够“风光”多久?恐怕连他们自己都很难下定论。
一项事业一旦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进行经营,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艺术类教培机构之痛
“双减”政策发布之初,有好事者便声称“素质教育的春天来了”,表面上看来,似乎有点儿道理,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一时间,新东方、猿辅导、学而思都转型进军素质教育赛道,美术、书法、语言、机器人编程······众多科目遍地开花、好不热闹。
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实际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原本以为巨头介入素质教育赛道,对于传统的素质教育机构而言,肯定是“降维打击”,无论从品牌还是资金实力还是体系建设上,前者的能量似乎更大。
然而,实际上,巨头们进入素质教育赛道,更像是缓兵之计、顾左右而言他、声东击西罢了,按照我们传统最常规的理解,倘若巨头们真的想进入素质教育赛道,而且素质教育市场真的有前景,恐怕不用等到“双减”后吧?
它们——那些在学科类辅导中尝到甜头的机构们,之所以没有更早地布局素质教育赛道,并不是它们不想,也不是市场不允许,更多的结果只是它们根本看不上素质教育的那点儿蝇头小利!
一个非刚需、持续性差、师资供给不充分、效果输出不统一的行业,在过去数十年间,都未曾涌现出真正的巨头,甚至连个“大佬”都没有,更遑论和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老牌教育巨头相提并论了,就连跟后起之秀,诸如高途、猿辅导等比起来,都相差甚远。
这一切都是行业本质特点决定的,既然如此,大佬们又怎能瞧得上呢?
相反,由于巨头们被逼无奈的介入素质教育,无疑使原本尚显平静的素质教育行业雪上加霜,犹如公牛闯入了瓷器店。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素质教育机构的老师、管理、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很明显增加,便可以说明相关问题。
然而,这才仅仅只是开始。
在与一些素质教育机构的创始人们沟通后,发现他们如今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招生乏力,已经找不到很有效的招生办法了。
·学员流失严重,几乎每学期的流失都会大于新招。
·业务单一,除了利用周内晚上和周末两天进行常规业务开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无法进行有效营业,场地及人员空置严重。
·时不时发生的因疫情而进行的封控,让耗课、续费难上加难。
·经济下滑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家长的消费力下降,机构利润也因此下滑厉害。
·“双减”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包含但不仅限于家长不愿意缴纳长期的费用、获客成本增加、可供排课的时间减少。
·教职员工波动严重,如今的年轻一代工作者对社保、合同、工作时间、公司福利的要求非常严格,已经无法运用相对粗糙的、人情捆绑的办法进行管理了。与此同时,前述原因导致的用人成本、员工流失率也在增加,因此,内部管理的风险也在同步增加。
······
而这,并不是全部,真正让人焦虑的,是这一切在业务疲软的情况下正在日益严重地发生着,成为每个素质教育机构“校长”们的心病,而且,一时半会儿似乎还无良药可医治。
素质教育机构的老板们,并没有看到“春天”到来,却略感寒意。
教育综合体的滥觞与凄冷
原本,教育综合体曾经寄托了这个行业的理想模式,也能够将机构、商业、客户的利益诉求进行高效有机结合,可谓是这个行业从业者与主导者的“梦想”,比较著名的有像新鸥鹏教育综合体、金科教育城、育想家一站式教育平台以及各种教育MALL等。
可自疫情发生的年开始,教育综合体的弊端便显露无疑,简而言之就是唇亡齿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还不够,更夸张似乎是二房东的管理费、房租费、装修费、宣传费等似乎机构们必须给,但一房东(也就是业主们)的免租、减租优惠却从来无法享受,还要承受客户流失、商场管控、营销受限、预收费被卡等风险与压力。
所以,一时间,原本是香饽饽的教育综合体似乎比传统商场更加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双减”一来,似乎不费吹灰之力,随便进到一家教育综合体里面,挨个检查,绝对是查一个准一个,查一个关一个。
到后来,商场里原本最吸引人流量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先行撤退,紧接着,素质类机构,像音乐、舞蹈、轮滑、跆拳道等机构,忽然就发现自己隔壁的邻居怎么就搬走了,白天就剩自己在哪里亮着灯,旁边黑灯瞎火的,这种场景一旦持续很久,被说报名了,就是进去逛逛,都有点瘆人。
试问,家长怎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经常去呢?怎么愿意多缴学费呢?
时间一长,又有几家能够坚持得了呢?
所以,教育综合体一瞬间就变成了机构争相逃离的“鬼城”,甚至有的机构,连设备都没来得及拆,就匆匆离场,留下的,只有一纸公告。
而与其他类型的机构所不同的是,位于商场核心位置的教育机构,一旦出现经营情况不好,出现一点儿问题,最先发难的,往往是商场的管理部门。首先就来一张催租函,弄得员工、客户人尽皆知,恐慌不已,原本小的风波也可能酿成大的风险。
更何况,随着一个个支撑不下去的机构“跑路”,那些原本在商场,本身压力就很大的机构,每每遇到同行“爆雷”,就要做好跟家长学员进行解释沟通的准备。
因为,他们的学员,有可能就是同一拨人。
所以,如今再去教育综合体或者商场的教育机构门前晃荡时,你一定要多留意一下,因为,它们有可能就是下一波“跑路潮”的主要角色,此前的金宝贝、华威英文、小音咖等,皆是如此。
姑且不说经济圈里常说的那句话“年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尽管很多人不信,但现在一切却得以进一步应验。单就教培行业、教培机构而言,自年开始以来,的确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但这个下坡路还要走多久?还有没有更危险的路段出现?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敢想。
但有一点,当潮水退去时,才会发现谁在裸泳。而现在,正是大退潮的时候,裸泳者步履维艰也似乎比较正常。
但对于有一技之长,热爱教育,想在这个行业深耕的人来说,周期性的波动在所难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积极主动调整自身的经营结构,尽快寻找突破口。
放下一切杂念学习更加能够落地的方法,走出去,找到那些真正的潜在客户——毕竟,二孩政策所带来的影响还是目所能及,周边的小孩儿还是在增多,况且,很多人的意识也已经觉醒。
因此,倘若这个时候你有金刚钻,应该不愁揽不到瓷器活。
是时候精雕细琢、出点儿精品了。
“精灵虎有话说”——80后,商业经管领域分析师,致力于商业运营及管理,热爱文字写作,多平台创作者,实操商业成熟案例十多起,有自己的实体商业愿望与实践机构,重视商业但不为商业所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