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电影人马丁·斯科塞斯拍了一部电影《雨果》。表面上,这是一部儿童奇幻片,其实,这是一部献礼片,致敬了一位推动电影特效和技术进步的伟人,乔治梅里耶。
《雨果》被影迷们称为“老马丁给电影行业的一封情书”,更是虏获了当年奥斯卡各大技术奖项。然而,电影本身的评价平平,很多影迷说,有情怀不等于就是好作品,称这部电影拍的过于俗套且做作。
或许,《雨果》的故事情节俗套无新意,或许,它的科幻元素根本经不起推敲,或许它的逻辑存在着许多漏洞。
然而,这一切都影响不了影迷对它的热爱。
如果说,《雨果》是一部致敬电影行业的电影,那么《头号玩家》则是对游戏,动漫等亚文化的全面回顾与致敬。
它是斯皮尔伯格送给所有死宅们的礼物啊!
阿宅吃你家大米了?
或许,世界上所有的阿宅都是一样的,一样孤独。
现实中,“宅”这个字眼已经渐渐被蒙上一层贬义,人们提起宅的时候,脑中总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个“头发蓬乱油腻,身穿肥大的T或者格子衫”形象。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个疯狂迷恋美国8,90年代科幻电影的人,可能是在高级写字楼上班的白领,也可能是酒吧的调酒师;一个喜欢机器人的人,可能是知名大学的老师,也可能是门口的快递小哥;一个收集了满屋子星战模型的铁杆粉,可能是某平台的大主播,也可能是一名业余画手。
都已经年了欸,那些曾经只属于核心玩家,二次元死忠粉的亚文化,早就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默默地影响着我们。
我们生来为玩家,有何丢人?
斯皮尔伯格不愧是斯皮尔伯格
从《ET》,《侏罗纪公园》到《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斯皮尔伯格这个名字,就像是电影界的QS标志,导演一栏填上这个名字,电影就让人无比期待,票房就让人无比放心。他偶尔拍一些严肃的片子,更多的,是拍一些造梦大片,一些构建无数青少年梦中奇幻世界的大片。
毫无疑问,比起游戏,斯皮尔伯格更了解电影。
《头号玩家》中对于各种电影梗的运用轻车熟路,让人叫绝。《闪灵》体验馆那一段的还原程度让人称绝;《机械迷城》巨型机器人在最后被岩浆淹没,竖起大拇指的一段,致敬《终结者》,让人笑出声的同时,心中又有些酸酸的;阿基拉极具科幻感的摩托车,金刚阻挡赛道,异形破体而出,《鬼娃回魂》的鬼娃被当作武器投掷等,一个又一个的经典电影形象,揉和到整个故事中,甚是惊艳。
女主Samantha骑着超帅的摩托
金刚从楼顶一跃而下
最终决战的场面效果爆炸
与这些电影角色相比,很多游戏角色的运用,却不是很完美。很多在玩家心中地位较高,极具代表性的游戏角色,都是一闪而过。
如果在最后的决战中,能让猎空不断闪现,春丽用上旋风腿,劳拉拔出双枪,活死人军团集体冲锋,就像游戏中那样。
我想,电影院中的欢呼将更震耳欲聋。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斯皮尔伯格已经72岁了。
一个72岁的老人,接触这么多年轻人喜爱的元素,思考着年轻人的兴奋点,并成功的让我们爽到,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原著中各动漫角色身高对比图
唯一的遗憾,就是圆谷没有将奥特曼的版权卖给斯皮尔伯格,因此他不得不以《机械迷城》中的巨型机器人来替代。
高达与奥特曼同屏爆锤哥斯拉
光想想肾上腺素就爆炸啦
玩的牛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玩的过程
哈利迪和莫罗之间的故事,电影中并未明示,而是作为一条暗线,只在最后表达出了哈利迪心中的懊悔。
哈利迪是一个真正的死宅,一个优秀的玩家,在他眼里,利益皆空,唯有“好玩”才是真谛。他难以与人交流,说话低声且结巴,只专注游戏本身。而莫罗更像一个普通人,仅仅是喜爱“宅文化”,做出的选择也更权衡利弊。
理念上的不和让原本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最后分道扬镳。
莫罗可以说是哈利迪唯一的朋友了,可哈利迪却永远的失去了他,直至此生终结也为能挽回这段友情。
哈利迪是个怪人。
他快乐吗?
他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努力,都留在了“绿洲”,但是他最遗憾的,最珍惜的不是在游戏中的种种时刻,而是现实。朋友的离去,因自己的懦弱而没有迈出“那一步”。
最后一把钥匙,藏在游戏《魔幻冒险》中,玩家只有不断的玩,才能寻找到隐藏在一个角落里的彩蛋,而不是通关。
这个彩蛋的意义,或许只有在游戏中真正找到乐趣的玩家才能体会。
也许对哈利迪来说,无忧无虑玩的过程,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这个时代,游戏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许多兴趣相同的人通过某一款或几款游戏连接在一起,一同欢笑,奋战,即便远隔千里,那种无以名状的亲密和快乐是无可替代的。
但是,游戏重要,现实更为重要。
如果,我们因为迷恋游戏,忽视了亲人,和现实中的朋友渐渐疏远,那么游戏的本质就发生了变化。
热爱游戏本无错,我们生而为玩家,有何丢人?
“当我拿出手柄来,接住手柄的,就是我的朋友。”
玩游戏的,都是朋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