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写字楼 >> 写字楼前景 >> 正文 >> 正文

北京是便利店荒漠重庆让一让

来源:写字楼 时间:2023/3/27

“便利店荒漠”才不是北京。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发布》显示,重庆便利店饱和度在39个主要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为每人共享一家便利店。

有网友调侃称:“火锅店可能都比便利店多。”

因面积大、人口多,时常被调侃“像一个省”的重庆,原本该成为连锁便利店们眼中的香馍馍。但前述报告显示,近4年重庆便利店增长率排名却在下降。

便利店巨头们不是不想吃这块肥肉。日资便利店品牌罗森年落棋重庆,11年来在重庆开设了家门店,但前3年,只有三成门店盈利。

连锁便利店吃瘪,并不影响重庆人的快乐生活。

无数个夫妻经营的小卖部见缝插针,散落在一栋栋高楼之下,可能在小巷的转角,也可能半隐在吊脚楼下,为路过的人们提供就近的便利。

然而,起早贪黑的打工人渴望有深夜的热食与清晨的美餐,安抚疲惫的身体与精神。留恋夜生活的年轻人需要温暖的灯光和多元的服务,释放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这种日以继夜的便利,要靠连锁管理的便利店来续上——一年天,一天24小时,始终为人们亮起那盏温暖的灯。

便利店犹如“城市之光”,一座城市有多少便利店,已经慢慢成为年轻人考核城市的KPI。

如今,重庆想点亮这些光,让城市灯火通明。

下一个“便利店荒漠”?

重庆便利店饱和度低,与重庆人口数量多有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常住人口为.42万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都比它少,广州和深圳的常住人口甚至只有重庆的1/2。

重庆与一线城市的人口对比制表:时代周报记者刘文杰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重庆人多,因为它跟其他市不是一个体量。从面积来看,重庆总面积平方公里,与北上广深一比,超出绰绰有余。广州总面积不到重庆的十分之一,号称“便利店之都”的上海,其面积甚至不及重庆的十三分之一。北京尽管面积比上海、广州都大,但论总面积,也只是重庆的五分之一。

重庆与一线城市的面积对比制表:时代周报记者刘文杰数据来源:各城市政府网

如此看来,身为直辖市之一的重庆虽然人口较多,但以相当于“省”的面积,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便利店饱和度不高的情况看似合理。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然而,重庆的便利店增长率却是放缓。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年至年间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发布》发现,重庆当地的便利店数量尽管在持续增长,但速度不快甚至有放缓情况。年、年重庆便利店增长率在统计的城市中排名第10,年下降至第15,年甚至下降至第25名。

反而是曾被调侃为“便利店荒漠”的北京近几年默默发力。上述报告显示,年至年,北京便利店增长率稳居前三。而与重庆同为西部城市的西安,近四年便利店增长率也稳居前四。

以日资便利店品牌罗森为例,年落棋重庆以来,11年来一共开设家门店,成为重庆便利店龙头。而年罗森落户武汉后,在5年时间里就开了家。相较之下,罗森在武汉的布局速度明显快于重庆。

就连在北上广深做得风生水起便利店品牌7-11,在年底进入重庆后,4年时间也只开了36家店。

便利店开得慢,大抵因为赚得少。据媒体报道,罗森初入重庆的三年间,有七成门店处于亏损状态。疑惑不解的品牌曾做过门店调研,最后发现原因在于重庆的便利店消费低——便利店人均每单9元,仅有上海的六分之一。

店少,不代表不便利

其实,重庆不缺便利店。

提到便利店,一般人会想到7-11、美宜佳、天福、罗森。但在重庆问起“最常去的便利店是哪个”,对方大概率会说:“家楼下的。”

这些名义上的便利店,大多以小超市、小卖部、杂货铺的方式存在,经营者常常是一对夫妻,没有额外的店员,鲜少24小时营业。

重庆是山城,地形崎岖,各区人流量差别大。连锁品牌若是在人流量没那么大的陡坡、狭窄交错的小巷子里开一家便利店,成本可能都比收益大。

自家小卖部不一样——夫妻两人顾店,人多能应付,人少的时候也不急,约老伙计一起下盘棋,吹着风扇看看电视,实在是巴适。

这些便利店独特的“颜值”成为时下的另一种潮流。在斜坡的车库出入口有一家便利店,年轻人在排队,只为了拍一张好看的照片。这家不过三五平方米的便利店其实很普通,唯一不同的是几个饮料柜并排靠在店外的门面墙上,顶上是玻璃窗,透过玻璃,又可以看见门店内的饮料架。一眼看上去,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凌乱的美感,就连重庆籍明星王源都来打卡拍照。

重庆人离不开这些旮旯拐角的小卖部。“很难想象没有小卖部的日子。”在重庆读大学的林涛(化名)直言,吃的、喝的、用的几乎都能在小卖部搞定。

小卖部面积很小,摆了货物后,老板只能坐在门口。客人在门口告诉老板要什么,老板转身扎进货堆里找。就算想买的东西小卖部没货,重庆人走几步就能遇见小型超市。

实在的重庆人看中品质,而价格低、品质好,更是王道。

李凌(化名)是土生土长重庆人,他直言在连锁便利店卖的关东煮、包子,在写字楼附近卖得好,但在居民楼附近的销量都不怎么样。“价格比较贵,也不是很好吃。”李凌的朋友们也不爱去这些连锁便利店,“装修是好,就是商品贵”。

不同于连锁便利店的服务周到,重庆小卖部是人性的交流。

林涛与大学附近小卖部的老板是老乡。同在异乡,老乡之间特别讲情怀,林涛光顾得多,老板特别照顾——卖煎饼都只收成本价,“卖给别人6元,卖给我2元”,甚至还邀请他去家里做客,即便是简陋的出租房,但也有心意补足。

当然,林涛也照顾老板,“老板不太会用智能手机,过年时候还帮他抢票。”有小卖部老板的存在,每逢佳节,林涛也不觉得身处异乡凄凉。

但后来小卖部没有顶住租金上涨的压力,不得不关门了。“感觉少了一个老乡,多了一份思乡情。”林涛的购票软件至今还保留着小卖部老板的信息,每每看到,都会想起那份小卖部牵出的情谊。

融合和求生

一边是夫妻店小卖部,另一边是随处可见的连锁品牌便利店,重庆人正在用脚做选择。

“公司附近就有很多连锁便利店,虽然不爱吃,但上班也没办法。”李凌说,每天为了多睡会儿,都会就近去便利店买早餐。

越来越多白领需要清晨的一杯咖啡和一盏深夜归家的灯,但夫妻小卖部很少24小时营业,白领的需求给连锁便利店提供无限的生存空间。

随着连锁便利店进入重庆,也给本地零售行业带来了改变。李凌明显感觉夫妻小卖部少了,“老小区多一些,新建小区都是连锁便利店。”一些与居民联系紧密的小卖部依然存活着,但也流失了不少顾客。

小卖部试图跟上年轻消费者的节奏。

李凌发现,那些曾经不起眼的小卖部发展成了小超市,面积起码有平方米,老板还是那对熟悉的夫妻,但超市运作比以前的小卖部更成体系,也更灵活——老板娘负责收银,老板还能送货上门。

有的便利店在外卖平台上线,实现24小时全天候在线,给了顾客满满的安全感。不管多晚,不管多远,只要顾客在外卖APP下单,便利店一直在那里,随时准备接单配货。

“一些夫妻店和电商合作,建立社区团购模式。”重庆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王巧玲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和便利性。

看似来势汹汹的连锁便利店也在尝试本土化。

便利店卖起了重庆小面,还有辣子鸡、麻婆豆腐等小炒,有负责人甚至试吃10多家重庆小面,才确定自家小面的味道。还有便利店专门请本地餐饮品牌定制平价快餐,专供爱吃辣又讲性价比的重庆消费者。

重庆的城市标签除了8D交通、麻辣火锅,还有不容小觑的夜晚消费实力。近年,重庆多次登上夜间经济十强城市排行榜。如今,这座山城想用更多便利店点亮城市。

年11月,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提出到年,品牌连锁便利店总量达到家以上连锁便利店,24小时营业门店的比例不低于30%(含无人零售店、智能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当地正研究制定资金奖励、政策帮扶等举措,推动连锁便利店向社区、老旧小区、乡村偏远地区下沉。

变身小超市只是重庆本土便利店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提升品牌化,进而连锁化。“本土便利店要提升服务能力,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完善产品、客源和商品组合。”在王巧玲看来,传统的小卖部走不远,物流、供应链等也必须跟上。

在不远的未来,打工人结束加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楼下那盏温暖的灯还亮着,熟悉的便利店老板会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再递上一罐冰镇的山城啤酒,陪着唠嗑,陪着驱散一整天的疲惫。(时代周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