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盗火者大出行行业思考第二篇。
先看下公式,有利于将文章读得清楚。
一、时空匹配
出行是需求与供给的“时空匹配”
北京需求动图
举个例子:不考虑价格因素情况下,5月1日早上9点北京三里屯打车去八达岭长城景点,就需要在这个时间点刚好有车在三里屯附近。假设全北京就只有1辆出租车,而且还在三环外,那这个需求就无法被满足。
为什么我们有车站、公交站?因为站点的设置可以将需求与供给都集中到一个点,在固定的时间,需求与供给得到匹配。出租车司机在下班高峰期到写字楼附近接客也是同样的道理,主动寻求“时空匹配”。
对于网约车也一样,只有当需求、供给密度高,且两者都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区域,匹配成功的概率更大。相对于公交车和出租车,网约车不同的地方在于:需求、供给并不是肉眼可见,而是通过网约车平台实现了匹配。
在网约车发展的初期,供给、需求都很小,经常会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地理位置不匹配,派单距离远,导致用户体验极差。
二、潮汐现象
北京出现轨迹
需求在早晚高峰集中爆发,需求远大于供给。早晚高峰期出行人次占比近40%。
出行路线呈现单一方向流动,早高峰主要是从市郊出发到市中心,而晚高峰则是从市中心出发到市郊。
同时由于”时空匹配“的特点,经常就出现“挤不上公交地铁”“打不到车”的情况。春运、小长假出现买票难、排长队的情况也是这个原因。
对网约车来说,早晚高峰需求集中,则需要运力结构具有弹性,专职、兼职司机比例适当,在高峰期时有大量兼职司机补充运力。
在滴滴、Uber疯狂补贴的时候,大量的兼职司机上线为早晚高峰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两家的奖励政策也充分鼓励司机在高峰期上线,平峰期下线。当时Uber顺风车更是将顺风车运力直接接入其主力产品”人民优步”,在早晚高峰时期,顺风车运力占到了总运力的15-20%,有效缓解了运力紧缺问题。
北京夜晚用车需求
Uber、滴滴合并以后,同时受到新政的影响,滴滴的运力结构已经逐渐变成以专职司机为主,运力结构失去弹性高峰期运力与平峰差异不大,高峰期打车难在所难免。
三、不确定的运力
由于司机与网约车平台之间无雇佣关系,只能通过一些平台规则来规范司机的行为。平台获得的运力供给是不确定的,司机可以理直气壮地唱“老子明天不上班”。当运力急剧流失时,平台可以采取的措施也是有限的。
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