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丨职场生活
字数丨字,阅读约5分钟
“心累”的你,是否正在付出「情绪劳动」?
很多人向我求助时,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工作倒是不累,就是心累……”往往这句话后面跟着的就是一连串的吐槽,老板多苛刻,客户多挑剔,同事多奇葩,总而言之就是做的不开心。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所谓的心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了解“心累”是怎么回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情绪劳动」。
说到劳动类型,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简单“体力”、“脑力”已经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劳动类型。
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网店客服。对于这个职业来说,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显然算不上什么体力劳动。
可是这算是脑力劳动么?却也不尽然,仔细想想,这个工作似乎也不太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或者多复杂的思考。
而从另一个方面讲,虽然他既不是体力劳动,也算不上脑力劳动,可偏偏却一点也不轻松,有过类似工作经历的朋友一定都会觉得做这项工作异常的疲惫。
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情绪劳动。
从标准的定义来说,如果一个工作要求员工通过展现某种特定情绪已达到工作目的,那这就是情绪工作。
比如前面说过的客服,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顾客,都要耐心礼貌的提供解答。比如服务员,柜台职员,在入职时都会被要求“微笑服务”。
也就是说,表达善意,提供微笑,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
而这种“被要求提供某种情绪”,就是情绪劳动的本质。
同时,情绪劳动者的收入多寡,通常也与对他们提供情绪的程度有关。
比如,一家街边店的服务员,与五星级酒店服务员,从工作内容的本质上来说,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收入水平上往往是3倍以上的差距。
这样的差距是由什么造成的?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显然就是“五星级提供的服务更好。”
可是再深入思考一下,所谓“更好的服务”,很大程度上不就是来源于服务人员用更专业,更恭敬的态度为客人提供服务么?
事实上,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因为就餐环境的不同,而对服务人员提出了不同的情绪要求,如果苍蝇馆子吃饭,服务员端上一盘炒面,咣当一声拍到你的面前,然后冷着脸就跑去厨房端下一道菜。我们最多也就是吐槽一句“这服务员今天吃枪药了?”
但是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家高档餐厅,恐怕你直接就会跑去领班那里投诉“你们就这么服务顾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我们已经默认了自己在这里吃饭所花费的金钱中,包含了一部分享受服务的费用,而对方的“情绪”其实也是我们消费的项目之一。
其实,只要与人打交道,就难免进行情绪劳动
看完上面那一段,也许你会有些疑惑,“我又不是服务员,也不是柜台职员,那情绪劳动总跟我没有关系了吧?”
很遗憾……在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能逃离情绪劳动。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份工作只要它还得跟人打交道,就免不了要进行情绪上的妥协与付出。
比如,在办公室里,一个同事提了一句奇葩的观点,你明明很想直接喷上去,但是考虑到不应该在办公室里挑起争端,于是只能装作没听见,甚至违心的附和两句。
再比如,朋友圈里,老板分享了一篇超级无聊的鸡汤文,你明明满脸的不屑,但是看到同事们纷纷留言“学习了”、“写得真好”什么的,也只要捏着鼻子点个赞……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你在付出“情绪劳动”。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情绪一分为二,一个叫做「真实情绪」,一个叫做「表现情绪」。
当你的真实情绪与表现情绪二者统一时,就会使你感到愉悦、舒适。
例如跟好友、闺蜜在一起时,哪怕是倾诉自己最新不顺心的事情,也往往会让人觉得放松。
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你的表现情绪与真实情绪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这就会令你感到不适。而这种不适,其本质就是你付出了情绪劳动。
不管是脑力、体力还是情绪,只要我们的大脑认为自己付出了劳动,就会期待获得补偿(回报)。
一个化妆品专柜的售货员,满脸堆笑的服务了一个顾客,假如顾客大包小包的买走了一大堆商品,售货员就会感觉自己付出的情绪得到了回报,整个人都会觉得很精神。
但是,如果他大老远看见一个顾客走来,非常激动的对他报以微笑,可对方没有任何反应,径直走了过去。尽管他本身也没有付出太多的劳动,但心里仍旧会感觉到愤懑。甚至会抱怨到:“那人真讨厌,一点礼貌都没有。”
同样一份工作,有人做的津津有味,有人却干的度日如年,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从“性格”、“兴趣”等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你真的对情绪劳动有了清晰的认知,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有着另一个层面的解释,那就是:不同人,面对同一件工作,他们付出的情绪劳动量是不同的。
我之前在一家食品连锁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能够很好的解释“情绪劳动”的工作量区别。
在这家公司,我们对一线的营业员都有指定非常详细的话术指南,要求营业员详细、完整的向顾客提供明确的说明与帮助。
说句实话,这部分话术的内容还有些长的,按理来说,一个员工如果完全按照要求对每一个顾客都提供了完整的话术说明,那他应该会更累才对。
可是在执行过程中,我却发现了很有趣的一件事,那就是:在早上开店的时候,那些能够按照公司要求,热情完整介绍话术的员工,要比那些不按要求讲述话术,草草服务的员工更不容感到疲惫。
当你到店后,很明显可以看出来,那些不遵守要求的员工,精神状态明显更加疲惫。而那些已经说了更多话的员工,虽然他们一天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更大,但精神上却要比另外一些人精神的多。
而进一步沟通和观察之后,我发现,所有表现更积极的员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具有更强的表现欲。
在他们的感受中,与他人沟通,并得到回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他们所期待并喜欢的。
因此,在从事服务工作时,他们的「真实情绪」与「表现情绪」其实是统一的,在情绪劳动的支出上其实非常少。
但是另一些人,他们本身不喜欢与人过多的交流,可受限于工作,却不得不去提供服务与微笑,因此他们的情绪劳动支出要远远大于前者,也就难怪更容易感到疲惫了。
解决“心累”,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劳动合理估价
了解了前面说的这两点,我们再回头看看“心累”的问题。
相信您也能感觉到了,我们所说的“心累”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自己在工作中付出了情绪劳动,却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回报。
更有甚者,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刻意改变自己的情绪表达时,内心往往想的是“忍一忍就算了”。然而,理智告诉你“算了”,可心理的本能可不打算就这么“算了”。
于是乎,你付出的每一个情绪劳动,都被大脑记录了下来,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偏见”。
比如,那个说过蠢话的同事,不管他再说什么,甚至只要看见他张嘴就会本能的感觉不靠谱。
比如你的老板哪怕有一天真的分享了一篇干货文,你也会下意识的感觉厌恶。
到了这个时候,每天一睁眼,想到又要去上班,又要去应付自己的老板同事客户,又要付出大量的情绪劳动时,自然就会感觉得难以言喻的“心累”。
所谓“上班如上坟”,就是最形象的描述。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曾经问过一位从事电话客服工作的朋友,他们每天遇到那么多抱怨和不讲理的客户,是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的,他给了我这样的回答:
1、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份工作,我挣得就是听他们抱怨的钱。
2、对于蛮不讲理的客户,把他们当成是傻子,甚至当成是“段子”。
这两个方法,其实恰好就是两种解决情绪劳动带来疲惫的思路,他们分别是:明确情绪劳动带来的回报以及降低情绪劳动的强度。
先说第一点,前面也说了,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满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付出了情绪劳动,而是由于付出了情绪劳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补偿)。
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我付出的这些情绪,会让我得到什么?往往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之前看过一个销售冠军的故事,有人问一个销售冠军,为什么他能坚持不懈的一天打多个电话,即使绝大多数人只是听到他自我介绍就直接挂断了。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做过计算,自己平均每50个电话就能获得一个订单,每个订单能为我带来美元的收入,所以我就这样告诉自己,每当我播出一个号码的时候,就已经挣到了2美元,这样想,自然也就有了更大的动力。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电话销售,不打电话一定不会出单,但是打了电话却有一定的概率出单。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在这个岗位上,却对打电话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其实大家在逃避的,就是一种“付出了劳动,但没有回报”的感受罢了。
因此,当你把每一次的劳动成果“量化”(哪怕并不准确,也不科学)的时候,心里的障碍也就自然解除了。
而情绪劳动也是同样的道理,思考一下,自己付出的情绪劳动是为了什么?我是否得到了对应的“回报”?
面前的这个客户很麻烦,但是正是因此,我收他的设计费里,有一半是补偿我的情绪损失的啊!
虽然我忍住了同事的蠢话,但目的是节约我自己的时间,不要跟蠢人浪费时间啊!
当明白了自己的付出能获得什么回报时,心里是不是就变得好受许多?
而另一点,则是降低自己的劳动付出。前面也说过了,真实情绪与表现情绪一致的时候,你就没有付出太多情绪的劳动。
虽然,你可以调整自己的表现情绪,做一个率性的人,但是这往往会带来很多额外的问题,比如在职场上一个人太过率性而为,往往会被评价为“不成熟”……
因此,我的建议反而是,试着调整您的“真实情绪”。
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我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什么还能被调整?
其实,我们往往自以为情绪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可事实上却只是我们主观选择的结果罢了。
当你产生某一种情绪冲动时,大脑就会不断寻找各种“证据”来加强这种情绪。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热恋中的情侣,让他们描述一下对方,说出来的一定都是“可爱”、“温柔”、“善解人意”这样的词语。
但是如果有一天他们吵架了,同样的两个人,却开始互相指责对方“自私”、“小气”、“不可理喻”。
很显然,其实是大脑选择的结果让我们对同样的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说相声的讲过一个段子:“如果有天,我跟火箭专家抬杠,说你们那火箭的燃料不行,火箭就得烧煤,还的是烧无烟煤!专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就算他输!”
仔细想一想,生活与工作中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把一个人当做“讨论的对象”,真实情绪中就会产生纠正他,反驳他的意愿。
但是,如果你把他当做一个笑话呢?你的真实情绪就是“嘿嘿,丫又说蠢话了……简直愚不可及”,而表现出来的嘿嘿一笑,就已经释放完了你所有的不满情绪。
如此反应,自然不会再有什么情绪劳动的付出。
情绪劳动这件事情不像体力与脑力的消耗那么明显,但在职场生活中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决策。
因此,认清这一独特的劳动范畴,合理的调整自己情绪上的劳动强度,往往就能解决很多“感觉”上的问题,让您能够更轻松的应对职场挑战。
以上就是今天想要与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