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他接连换了好几家公司,老板大多苛刻又龟毛,再加上受疫情影响,行业收入大幅下降(从降到),他萌生了跳槽的念头。
这天,他在网上投完简历后,接到某事业单位主动打来的电话,说有职位空缺,问他有没有兴趣。
这家单位的名字叫“省XX中心”,看上去很正规、很高大上。
他心动了,第一时间想到我,给我打电话询问意见。
我告诉他,先别抱太高的期望,问清楚待遇,就怕你瞧不上。
他不信,说这些公家单位又不缺钱,怎么可能开出低工资?
我当时没吭声。
过一会儿,他生气地跑来告诉我最新消息,果然印证了我的判断。
工资包两餐,还要扣保险。我的天,也太低了!我随便找个公司上班,也有五六千吧!被我果断拒绝,特别影响我心情。
这些人怎么想的,都什么年代了,这么低的工资还发得出手,现在猪肉都二三十一斤了,这点钱根本连生活都不够!
这也正是很多人不解的地方:
这些单位明明不缺钱,却只给临时工开匪夷所思的低工资,甚至远低于市场价?
第一,就冲着这块“公”字牌,工资再低也充满吸引力,照样有人来。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人还是秉承传统认知,认为给公家打工,再怎么也比在私营企业听上去要高大上些,说出来也倍有面子。
哪怕这职位本身没编制、待遇低,好歹看上去也算是半只脚踏入了体制内。(不信医院门口的保安,哪个不盛气凌人)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父母生怕他们吃亏受委屈,总认为私企不稳定,将来养老有风险,尤其是女孩子还有生育危机。
他们宁可自己孩子不挣那么多,也想他们工作环境单纯,不被社会毒打。那么,到体制内混个编外工作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些年轻人,在机关里干个临时工,主要是想浸润到体制内的工作环境里,方便边看书边参加公务员考试。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从来都不是由价值决定,而是由供需关系决定。
既然临聘人员的岗位开多低的工资都不愁有人来,开那么高干嘛?省点是点呗。
二、别光看工资,还要看隐形待遇:双休,餐补,平台,年终奖……
在私企上班,通常你到手的现金+公积金,就是你全部收入了。
可是在体制内单位,甭管你是否有编制,除了到手的钱以外,还有一些隐形福利,不以钱的形式来呈现。
比如,很多私企都要求大小周(即本周双休,下周单休,如此循环),还有臭名昭著的/,员工上班时间长,个人休闲时间被挤占。
而在体制内单位,只要不是特别忙碌和基层的单位,正常双休是可以保证的,也绝非常态,临时性的加班任务除外。
就拿双休周末来看,正常双休比起私企里的大小周制度,一年要少上20多天班,明显要轻松得多。
还有,体制内单位通常会在工作日包早餐和中餐,即使没有小食堂,也会发给相应的餐补,而大部分私企并不管饭。
一年多顿饭,算下来也是不少钱了。
还有些单位里的临时工,除了日常工资以外,年终还会领到一笔奖金,少则一两个月工资,多则上万。
更别提更多的隐形福利,如本单位职工停车免费,写字楼里停车费却贵到逆天;每年可以带薪休假等等。
这么综合一看,很多体制内的临时工,待遇远远没有乍一听上去那么低。
三、各大单位不缺钱?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很多单位开给临时工的工资,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坊间总有一种误区,认为单位的钱都是国家财政拨款的,花起来大手大脚。
“必须真正过紧日子”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并且这不光是句口号,是真真正正在执行的。
与此相呼应的是,各单位的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都在逐年递减,不精打细算根本不够花。
前阵子黑龙江省的鹤岗市就因为财政吃紧,临时取消了一批编外人员的招聘,想来也是无奈之举。
在钱不够的大前提下,如果确实需要临聘人员,那每一分钱确实都要花在刀刃上。各单位的领导们一琢磨:
反正月薪也有人来,那干嘛不少给点呢,花同样的钱还能多招一个人,多干一份活呢。
四、机关单位招临时工,跟企业招人的用途大不相同。
企业招人的思路是,用普通待遇招普通人干基础性岗位;用有吸引力的待遇招来优秀人才。
各司其职,看人议价,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打个比方,一个文秘岗最多开0不能再多了,因为这个岗位很基础,无法为公司赚来更多钱。
可如果一个高级技术人员能为公司多赚万,公司并不心疼给他开20万的工资。
而各公家单位的临聘岗位,更多是偏向于前者,即企业的基础性岗位,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要创造。
临聘人员,既不能干重要关键的活,也不能干涉密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机械性劳动,不需要多强的专业技术。
这些岗位,通常对来者的学历和能力没有过高要求,只要你是个正常人、脑子清醒,能把工作正常做着走,不出差错和纰漏就行。
由此,工资待遇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五、故意跟在编人员收入拉开差距,用经济手段明确工作量的分配。
对某些单位来说,如果临聘人员拿到七八千甚至更高待遇,跟在编的待遇差距不大,反而会对工作的推动形成灾难性打击。
在编的一看,那些临聘人员既然拿了这么高工资,更该多干点啊!
他们就更加有恃无恐地将自己的工作推给聘用人员干,自己落个清闲。单位里人浮于事的现象就愈发严重了。
临聘人员被欺负也没办法,本来就没编制,工作不稳定,想要对得起这份工资,不得不认领其他人扔过来的工作,于是越干越多,越发辛苦。
反之,临聘人员如果收入太低,工作又太累,肯定会频繁走人,影响工作。
所以为了维持人员稳定,领导们必须将他们的收入与工作量达成一个平衡点,不能让他们太累,至少要能留得住人吧。
推荐阅读关于禁止全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工作日饮酒的规定一级警长发布疫情谣言,已拘留!给予严重警告、政务降级处分!
“中央指示上海要态度坚决果断”!上海党报头版:各级领导没有理由再拖延、躲闪两名女干部拒绝组织提拔,被严肃处理放假、调岗、异地调动…...这个地方的政策太暖心!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