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某房企发文要求“连上7天班,而且正常工作时间不得开会,全部用于项目一线和外联时间”之后,最近某房企又开始要求“城市总带头主持一线工作,推行16小时工作制……”
看到下面这张图片的地产人都跟明源君说,看来想要达成今年的业绩目标,得24小时不睡才行了。
加班加点本就是地产人的常态。最近一年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各房企相继发文强调延长工作时间,显示了大家的焦虑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工作时间长,通常被视为工作努力,以及应对危机(如上所说)的方法。可是这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01
工作时间长=十分努力
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早在年,在《我们子孙的经济可能性》论文中,凯恩斯预测未来年也即年时,生产率增长将会导致闲暇时间极大增长,每周工作时间会减少到15小时。
一、工作时间长短,通常被用来衡量努力的程度
数据显示,同一国家内,工作时长会随着生产率增长而逐步下降。然而,目前我国劳动者仍以年均工作至小时(来自《华尔街日报》调查数据),位列世界前三。所以说中国人民勤劳,那真不是吹的。
工作时间长,就是勤劳、努力,这一观念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子里面……
比如,郭台铭(富士康老板)经常问公司主管:“你的尿黄不黄啊?”不知郭台铭用意的主管以为老板关心自己,回答说“不黄”,郭台铭会立刻痛批:“那表示你不够努力啊!”因为经常加班熬夜、睡眠不足的人尿才容易黄。
2月19日,京东官方证实“年将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及以上级别的高管”……
怎么个末位淘汰法?工作不努力的肯定要淘汰!那怎么认定工作是否努力呢?下班走得早的肯定不能算努力,工作时间长的表示很努力。
各个公司的工作狂都会受到支持甚至奖励。而且公司还存在一种这样的心态,“我给那家伙发那么多钱,他怎么不给我多干活?”
二、房企喜欢用年轻人,因为能够长时间的工作
至于房地产行业,这个以高工作强度著称的行业,加班时长更容易被认为是努力工作的关键指标之一。
最典型的,比如一些房企谈及为何要招年轻人时,最简单粗暴的理由是,年轻人耐操,开个会三四个小时都不用上卫生间,晚上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照样能够爬起来准时到公司上班……
先不聊了,我要去搬砖了——这是明源君在做线上调研时,经常碰到的情况。明源君甚至见过某百强房企的老板在办公室开一个会,同时戴个耳机在远程开另外一个会。有这么拼的老板,员工能闲得了吗?!
每年都有地产人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事情发生,级别低的和高的都有。有人说,只要还活着的地产人,都在加班……
明源君有个同学,在深圳高新园工作,炒股颇有斩获。问及秘诀是啥,他说:因为我每天加班到很晚,我就观察哪个上市公司写字楼里的灯熄灭得最晚,这说明他们公司的业务很繁忙,业绩也会不错。在相对正常的市场行情下,股价自然会涨。房企要想冲规模,就要将每个员工都使用到极限。
02
延长工作时间
确实能增加产出
调查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地产人加班是常态,60%的地产人平均每周加班时长在25小时以内,剩余的40%每周加班时长超25小时。其中,因为工作量大,正常时间无法完成,或者因为领导临时布置而“不得不”加班的情况占比超53%。而且,大多数员工属于“无偿”加班,或仅有象征性补贴。
当然,虽然没有加班工资,但是地产人的基本薪水+年终奖通常还是很丰厚的,这间接弥补了加班的付出。而且,加班实际效果通常都不错。
比如,H企某区域公司,曾在3年的时间里,编制人数增加不到30%的情况下,销售额却增长3倍以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年轻的地产人特别能拼,一天干十几个小时!
03
跟牛人一起加班,还可以提升效率
当然,要产生效益,除了工作时间长,效率还要特别高才行。如果不考虑布局,不同房企的人均产出可以差十几二十倍。即便考虑布局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房价高低不一样),优秀房企的人均产出也是一般房企的好几倍。
小儒是一家房企的营销人员,自觉公司比较沉闷,上班像混日子,进取心比较强的他跳槽去了一家以狼性著称的房企工作,加班时间比以前更长了,效率也更高了!
小林是一家中型房企的投拓人员,中小公司的职能划分得没有那么清晰,除了投拓以外,他可能还时不时要干领导分派的其他任务。于是,趁着过去两年,各大房企疯抢投拓人员的时候顺势跳槽去了一家大房企。他觉得大公司体系更加完善,分工更加明确,应该会好点。但其实工作压力更大,时长更长。可是,奇怪的是,他竟然都完成了,而且觉得没有以前那么累。其对明源君调侃说,可能是工资和奖金比以前高吧。
明明比以前工作时间长了,更辛苦,为啥效率还挺高,甚至觉得没有那么累?!类似小儒和小林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是有心理学基础的。
美国学者扎荣克曾经提过一个概念——优势反应强化说(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技能,他人在场则会提高动机水平,使效率提高,活动绩效出色。)。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特别是跟牛人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如此。
作为一个狂热的脚踏车爱好者,扎荣克说“竞争对手提高速度的价值”在于将自己每一英里的骑行时间缩短了20-30秒。
小朋友们也是一样,在假定所有的孩子们在单独跑步时都已经发挥出了自己最大潜力的情况下,如果把大家分组比赛,每个孩子还是会跑的更快一些。尤其是那些速度稍微慢一些的孩子。如果一群人里面,其他人跑得比较慢,有一个人跑得快,那么原来跑得慢的那些人也会比之前跑得更快!
同样的,当一个地产人从一个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加班更凶猛、效率更高的房企之后,其个人工作时间更长的同时效率也会变得更高。
这个现象说明每个人工作、做事情,试图让自己干得快一些、好一些,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含的竞争动机。他人在场对自我评价的认知,也会产生促进作用。这个道理跟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差不多。
人拼命地工作,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成就感的体现,获得别人认同,让内心满足;二是有丰厚的待遇,体现自己的职场价值。
换句话说,一个地产人跳槽到更优秀的房企,除了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待遇,也希望得到同事的认可,毕竟优秀房企的员工通常都很优秀。这种情况下,长时间的工作,会有更高的产出,而且单位时间的产出也会很高。
04
工作的时长毕竟存在极限
想要优秀,还得提高效率
不过,人的精力毕竟还是有限的。有生理基础,需要吃饭、睡眠、上卫生间等事情,长时间地做一件事情,超过一定的临界点,还是会让一个人的器官感到疲劳,甚至撑不住猝死……
当年,柳青刚入职滴滴出任总裁时,网上讲述她勤奋工作的文章到处刷屏,有一段明源君印象特别深刻——
24岁时,柳青每天回家照镜子,觉得自己像42岁。那是她硕士毕业后刚刚加入高盛的日子。她在香港的长江中心上班,每天大概清早5点下班,紧跟着9点又回来继续上班。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她总会迷迷糊糊地撞进出租车,跟司机说“我要去长江中心”,对方回答“你就在长江中心”;或者说“我要去旧山顶道”,那是她的住处,司机回答“你就在旧山顶道”。
长时间的加班之后,经常半夜1点钟,柳青和一个好朋友约在女洗手间,抱头痛哭,互相借对方肩膀解压……
加班加到都到了这种已经分不清自己在哪的程度,工作的效率可想而知。加班还有意义吗?
明源君认识一些一个人要管十几个项目的营销总、运营总,如果每周开一次项目例会,一周连会都开不完。
各种励志或鸡汤文章里面,经常宣扬拿破仑一天只睡三个小时。然而,第一,其并非天天如此,只有军务国事繁忙时才这样;第二,他可以随时随地补觉,睡上二十分钟左右,然后让人叫醒他继续干活。
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种随时随地补觉的便利。那咋办呢?毕竟只要公司在不断发展,规模在扩大,事情就只会越来越多。只能提高效率才能解决问题!
首先,公司要理顺流程,形成一定的标准化体系。这样,每拿下一个新项目,大家都有套路可循,最多做一些微调。基层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即可。可以减少重复性的工作,节省大量时间。
比如,某中型房企,业态比较多,有住宅、商业、写字楼,还有温泉酒店,而且还分成了不同的业务板块,各个板块自己玩自己的,各自的数据口径不统一,集团成本部的人每天加班加点、累死累活,成本依然一度面临失控的局面。之后,老板下达决心推动公司信息化建设,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梳理各业务板块的历史数据,统一口径。数据透明、实时呈现之后,大家没那么累了,集团的效益也提升了。
其次,中层,或者中高层工作要减少在事务性工作上的精力投入,抓住主线,并将精力放在思考未来工作变革的方向上面。
比如上面提到的,管理十几个项目的营销总、项目总,如果每周都开一个项目例会,那就会深陷事务性工作中不能自拔。没有抓住主线,又不对当下的工作方式变革,那就会永远忙不完的事情,而且效果未必好。
再比如,如果人力总只知道每天面试、招人,不仅会累瘫,而且最终的效果未必会好……
某深陷事务性工作的人力总就抱怨说,由于没有时间学习思考,所以工作思路上就没有新的突破,没有新的突破就继续重复当下的模式——长时间的工作、招人,但效率和产出却不高。
某百强房企的运营总分管除营销和设计以外其余生产线上所有的专业口。如此巨大的职权集于一身,也意味着事情超级多。其他不说,几百个项目,光是招投标,不睡觉都批不完。
然而,该运营总却告诉明源君,他几乎每天都准时上下班,偶尔遇到特殊情况才加班。如果下班时间,下属给他电话让他批流程,还会被他骂。
这是咋做到的呢?该运营总告诉明源君,其通过生产作为抓手,集团的机制也比较好,比如成本直接就跟下面签订目标合约书,搞包干制,既减轻了他本人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各项目的推进效率。他个人更多的是想开展工作的方向、思路和方法,甚至只思考方向和思路,其他的就交给技术型人才了。再比如,其要求下属,一个月只聚焦两三件事,将这两三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做好,其他的能放的都先放一放。
最后,高层——特别是老板(或董事长)要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思考未来上面。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将80%的时间放在未来,20%时间聚焦当下。否则,方向错了,怎么努力都没用。
很多中高层也想像上面那位运营总一样,把体系一搭建完自己就没什么事了,每天准时上下班,工作还能得到老板的嘉奖。不过,这事光中高层自己还不能完全干成,还得看老板老板愿不愿意给你平台,是否信任你。
那些遵循管头管尾的公司,老板自己从当下的经营性事务中脱身了,有更多的精力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