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产人智库
公寓有过高光时刻,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产品、市场、客户都得齐备。
行业下行期,公寓这种伴随住宅、商业的附属品,更成为最先难去化的产品。
从中国房地产的现状来说,房子的三重属性:自用、投资、投机,其中投机性已经基本没有了,投资性则一方面要看长线,一方面要看区域。
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寓的销售。
你看过抖音达人们对公寓的描述吗?
“坑、不要买、投资品陷阱、自住一定后悔、千万避开LOFT...”
我每次看到这样的视频,都深深地认同。
这些观点,大部分是购买公寓后,客户体验到了交付后困境而得出的。
无论当初的故事讲得多动人,投资回报率算得多诱人,交房后,客户马上就会面临现实的残酷鞭挞。
再叠加全国经济下行、住宅市场低迷、企业信用危机等因素,已经非常现实的客户群,早已不再相信广告和说辞。
我对公寓产品的分类
第一类,住宅项目中的公寓。
这也是大部分公寓产品的情况,处于一个以住宅产品为主的项目中。
之所以规划出来,不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确实符合公寓产品所需的土壤环境,而是一种纯属无奈的选择。
因为项目规划设计指标中商业占比较高,商铺都排满了,还是不能满足,就不得不在小区某处栽一两栋公寓出来。
当然这个位置,是仔细筛选研究过的,既要满足规划要求,又是地块中最有利于销售的。
从营销角度看,商铺的设计最好是单一层,为了“满容”排成2层也能接受,如果排成3层或更多层,就完全不能考虑了。
所以,从“起码还能卖一卖的角度”,营销也同样会建议多余的商业面积,做成公寓产品。
至于这种产品以后怎么卖?
总经理和营销总一致想法是:销售期往后排,到卖时候再说吧。
第二类,纯商业用地项目/组团。
这类项目,本身土地性质就是商业用地,容积率较高。
规划设计的产品,一般会采用三种商业产品组合:底商/mall+写字楼+公寓。
纯商业项目,都不是“普通患者”。
因为一个商业综合体,要么是第一,要么是“其他”。有点像余承东的那句:“没有人能够记住世界第二,只能记住第一。”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的产品价值中,出现紧邻XXX商圈/商业时,就是在暴露缺陷了。
所以要么产品规划极具商业动力,要么地理位置先天最佳。
还有一类,城市近郊新区中的商业用地。
一片处女地,市政规划刚启动,虽然未来预期很好,但养地就得几年。
基本的水电暖、交通、教育医疗配套、已入住社区等都不齐备。
这样的商业用地,可能当初地价很低,但实际进去就会发现,其他一切成本都很高昂。
第三类,其他特殊产品类。
例如产业园中的公寓、旅游地产中的公寓,都是特定客群、特定用途、特定政策。在此不详述。
商铺吃地缘公寓吃GDP
商铺的价值在于地缘性,也就是门槛人口的消费力和商圈的覆盖范围。
无论是投资还是自用的客户,对商铺的判断依据,主要是人流量和客单价。
而公寓的价值逻辑则不尽相同。
公寓产品既有理财投资性,也有生活自住性。
大多数时候,我们很难将客户清晰划分属于这两个中的哪个类别。
投资需求的客户,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