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君的评审团又来发征集啦。
最近有一本新出版的小说,只看书名就已经让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触动到自己真实的辛酸——《杨天乐买房记》。没错,这本书写的正是“一个与你我有关的北漂买房故事”,通过小说主人公杨天乐和妻子钱潇,把所谓“租房不易,买房更难”演绎为一部长篇作品。
它是小说,但它的题材,它所唤起的情绪,却和通常的文学作品并不一样,甚至有一些读者说,即使知道它是小说,读起来仍然像是非虚构作品。
所以这是一本怎样的作品?有着不同个人经历的读者能分别从中感受到什么?它能成功地用文字反映和穿透这个时代的现实吗?如果你感兴趣,就来报名参与评审团吧!书评君将从中选出几位读者作为评审员,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真实的观感、思考和评价。
TheJuryof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杨天乐买房记》
《杨天乐买房记》作者:杨时旸版本:新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
年10月
-关于《杨天乐买房记》-
租房的艰辛和买房的焦虑,一直是广大“北漂青年”心中的痛。每个人都不知道从公号或社交网站上读到过多少次,讲述自己买房之路的文字——掏空双方父母所有的积蓄,背上沉重的债务,在狭小的新居里面对不知将如何的未来。然而无论讲述者有多真诚,也一定还有另外一大批人,在默默羡慕着他们——因为那种艰辛也仍是自己难以企及的梦想。
“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类似这样的话题也时不时就会再次涌动。并没有什么新鲜,只是切实地撩拨着千万年轻人的心情。留下难,离开更难,这一代年轻人比起他们的长辈也许是幸运的,但他们自己的苦痛也往往只有彼此才能够理解。
这些话题与心情,和写作有什么关系?《杨天乐买房记》的作者杨时旸说:
很久以来,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很少有作家愿意书写我们这些外省青年在北上广的真实生活,我希望能看到那种正面强攻的、深入细部的、毫不避讳的、不加修饰的叙述,以此展开那些潜藏于标语、广告、宏大概念和璀璨灯火之下的,属于每一个人的带着温度、气味和毛边的真实生活。但能读到的并不太多。
——《杨天乐买房记》后记
如何处理都市经验,如何把最鲜活丰富的当下化为文学的表达,也许是我们的当代文学书写所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杨天乐买房记》从这个角度看,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尽管它的作者并不是有经验的小说家,而是资深的媒体人和影评人。
杨时旸,80后。资深文化记者,多家媒体专栏作家,从事新闻行业十余年。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笔。著有杂文集《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影评集《孤独的影猎人》。
但是,它又毕竟不是那么文学的,作者所期待的读者反应,是基于情感的共鸣,而非文学层面的欣赏。杨时旸说:“我想试着用一种不那么文学的方式处理这些素材,不玩弄结构,不在意技巧,就像给旁人讲述自己或者某个朋友的真实生活那样去写这个故事。我不希望它能被文学地分析,更希望有人在读后暗自疑惑,这写的到底是不是我?我希望能让那些阅读的人在故事中意外撞见自己。”
所以,那个问题其实还是没有解决——我们能成功地用文学处理最痛切的日常经验吗?还是我们终究要先面对这些创口本身?无论你想以北漂青年的身份,还是以文学欣赏者的眼光,我们都欢迎你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杨天乐买房记》试读
搬家之后总会发生一些古怪的事。比如,无论你打包的时候多么注意,搬到新家后仍然会发现,有些常用的东西找不到了,丢得莫名其妙。钱潇特别喜欢看恐怖片,尤其是那种一家人搬到一个大房子里,然后发生诡异事件的设定。杨天乐也经常跟着看。每次搬家之后找不到东西,他就会想起那些电影。他知道自己家里不会有鬼,鬼都出没在大宅子里。自己租的房子又小又破,鬼才不来。
在新家拆箱子重新归置东西的时候,比打包时更容易陷入某种情绪——说不清楚,只是觉得荒诞,不知道这种动荡什么时候是个头。之所以觉得荒诞,主要是有落差,预判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杨天乐有时候觉得很分裂。白天,他们都在各大商圈的高大写字楼里上班,体面地穿梭在闪烁的玻璃幕墙背后,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把半个北京尽收眼底。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幻觉,觉得这座城市中的某些部分真的属于自己,而自己也属于这座城市。但到了晚上,一切就都变了。他们被在地下运行的列车,从核心区一站又一站地向城市边缘运输。到站,钻出地面,就会回到另一种时空里。烟火升腾的摊子,穿着淘宝款衣服围坐在周围的男孩和女孩,不远处是暂时容身、随时会搬离的出租屋。这个时候也会让人产生幻觉,这座城市的任何部分都不属于自己,自己更不属于这座城市。但是,白天和晚上,注定得有一种感觉是真的。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呢?
搬家前后的那段时间,杨天乐明白,“不属于这里”的感觉是确凿无疑的。公司里透过玻璃幕墙看到的满眼繁华都是幻象,与自己无关。可等过两个月进入短暂的平稳期,他又会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的关系如此亲密,之前低沉的心境不过都是矫情。后来,他一点点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反复对人的伤害很大。说到底,这种反复无常就叫“动荡”。
有一次搬完家,杨天乐和钱潇坐在一堆纸箱子之间吃饭,iPad里播放着《生活大爆炸》。看了一会儿,钱潇突然说:“你说Sheldon和Leonard他们和咱都差不多大吧?他们也一直租房子,为什么就能过得那么开心呢?”他们有一搭没一搭聊了一会儿美国租房体系和中国的差别,最后发现根本没什么可比性。说着说着聊到在北京的未来。未来——他们最不愿轻易聊起的话题,在初到北京的那段日子,却是他们最愿意聊起的话题。
“你说,我们会不会一直租房子?”钱潇把一块紫菜包饭扔进嘴里,问杨天乐。
“嗯……不会吧。还是得买房子吧。”
“那什么时候买呢?什么时候才能上车?人家那车不停站啊。”钱潇说,“老家我们肯定是回不去了,这就甭想了。连过年回家都觉得别扭,更别提回去生活了。要么我们去天津,毕竟在那儿上的大学,有感情,也熟悉,还有同学。但是工作机会也就是北京的几十分之一吧。咱那几个同学在那边挣多少钱也都知道,况且房子也不便宜啊。我们过去还是一样飘。那去哪儿呢?去成都,去南京?连根拔起来,再从头开始?我们公司有个同事,去重庆一年半又回来了。”
杨天乐低头用筷子扒拉着几个米饭粒,没说话。他知道,钱潇其实没在提问,而是自说自话。最重要的是,他也回答不出什么。钱潇说的每一句话,也都是他正在想的。
“那咱们就这样待在北京。现在还凑合,假装还年轻呗。等到了四十、四十五岁呢?我们还租房子,两年搬一次家。四五十岁了,每天晚上还到处看房子吗?在公司上着班,三十多岁的房东给你打个‘大哥,下个月我们不租了,麻烦您搬家。’这样的生活,咱能接受吗?要是接受不了,怎么办?去哪儿呢?那时候更哪儿都去不了了吧?”钱潇继续念叨。
杨天乐突然意识到,他们这一代人根本没有参照系。往上数,父母那辈,一切都是被动的,被安排、被分配、被改革、被下岗;比自己大的七○后赶上了大学扩招的尾巴,一部分人还赶上了毕业分配的尾巴,之前的利益拿到了,后来开始在市场里搏杀的时候,没有了最基础的生活负担。而自己这一代,一切都不可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未来是怎样的。他们是第一代开始自由迁徙的人,第一次遇到了中国城市化的高峰,第一次见证了房价的疯涨,他们不知道自己中年之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图景。他们像是登月的宇航员,自己在探索,也在被实验。
他开始觉得有点害怕。当年在大学宿舍里聊起未来时,杨天乐说最害怕的未来是一眼能看到头的未来。但现在,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真的能一眼看到头。他太渴望安定和安全了。奋斗,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和叙述是一回事,自己在其中被海浪翻覆是另一回事。对于这一切,他好像无从抱怨,一旦抱怨,就显得矫情。因为相比于前几代人所经历的大写的苦难,自己遭遇的无非都是零零碎碎的小写体,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生活本身,这些具体的苦痛又怎么能是微不足道的呢?
《杨天乐买房记》作者:杨时旸版本:新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
年10月
看了上面的介绍,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就来参加“评审团”的报名吧!
如何参与阅读“评审团”?
我们希望你:
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领一种主张。
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你只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