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写字楼 >> 写字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年创收万和20万的律师,成本分别有

来源:写字楼 时间:2022/9/19

从西部小所到北上广大所,律所创收有百万、千万的,也有上亿的,律师的收入也是起伏不定,然而,除去相应的成本,最终他们真正到手的资金又有多少?

律师的成本包括哪些?如何降低律所的成本以及律师的业务成本?本文作者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并分享了卓安的相关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安庭立方创始人

庭立方·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

来源

庭立方

入行20多年,我受邀到上百家律所进行过交流。从西部的小所到北上广深的大所,律所创收从百万千万到上亿不等,律师的创收从十几万到几百万起伏。

交流中我注意到,这些律所大多不惜成本开在核心CBD地段,一年租金动辄百万千万。

而那些律所里创收百万的资深律师,听起来收入可观,其实过得并不如你以为的风光……还有那些创收20万的青年律师,他们又过得如何?

这里我们需要算一笔账:别人眼里年创收万的资深律师以及年创收20万的青年律师,真正到手的资金能有多少?

-1-律师的成本

这些年,在拜访律所的同时,我和上千位资深律师和律所负责人交流过成本的问题。比如,年创收万的律师,一个案子跟完下来会耗费哪些成本?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

一个律师的成本=获客成本+税收成本+律所成本+办案成本+个人成本

具体如下:

获客成本:你获得一个案源需要投入的费用,如前期宣传投放、案源开拓成本等,大概在20%左右

税收成本:律师每办理一个案件需要缴纳的税。一般情况下一家律所需要缴纳15%(在很多大所,高的达20%)

律所成本:房租成本、行政人员工资、水电费、租金等,大约占12%左右(有的大所,光是租金就高达总收入的10%)

办案成本:路费油费、食宿餐饮等占比5%

个人成本:助理、学习、辅助工具等占比20%

以此核算出以一个万收入的律师,他的成本一般为:75万

获客成本20%+税收成本15%+律所成本10%+办案成本5%+个人成本25%(助理+学习+交通工具+宣传等)=75万

这意味着,年收入万的律师,他真正到手的不到30万。

那么,青年律师呢?

我曾到一线城市的青年律师公寓里和青年律师们交流,他们带着我参观了他们15平米的公寓:没有窗户,放下一张床和柜子后空间已经很紧凑,多点生活和办公用品连转身都变得困难。他们笑称自己住的是“鸟笼屋”。

15平米青年律师公寓

有个人的困境,也有来自行业“大数据”的压力。

最近,上海律师行业最新数据:

年上海律师人,人均创收.17万;同年,四川律师人,人均创收21万。

可是创收能代表律师的真实收入吗?而且还是被平均过的。业内人自己都知道,办案成本占其中多大的比例。我常听身边的律师说,人均创收只是表面现象,吃不饱的律师大有人在。

我曾和一个上海创收20万左右的青年律师聊天。他谈到了自己的工作成本和生活成本。

他的案源大多不是直接从当事人手里接到的,而是通过朋友、同学、亲戚的介绍得来的,这就需要支付渠道开拓费(一般20%左右)。如果从律师事务所或合伙人那里拿案源,律师的提成只有20%到30%,大部分收入是所里或合伙人的。

再加上税收、差旅费、学习培训等工作成本,他的工作成本大概在6-8万上下。

这只是工作成本,还有生活成本。

他讲到自己在上海的生活成本:元

房租元/月,1年元

水电网元/月,1年元

汽车消耗0/月,1年10元

饮食50元/天,人情请客2次元,1个月-元,一年约0元

网络购物一个月0元-0元,一年约00元

医疗保健、投资理财、生活用品、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一年支出0元

以上合计:元

那么,我们来算个总账:用20万减去7万的工作成本和的工作成本。一个刚入行两年,创收20万的青年律师年收入为:-元。

不得不说,很多青年律师起步都非常艰难,甚至必须啃老才能勉强度过开始的两年。

放眼全国,律师人数每年递增,年全国律师业一年的收入大概在多亿,全国律师总数突破50万人,平均每人年入16万,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占据了中国律师业收入的70%—80%。其中还受行业二八效应的影响,很多律师是达不到这个平均水平的,生活很是拮据。

我一直认为,从无序到规范,很多行业的平均利润会越来越低,收入的增长一定维度也是有限的。

律师要成长、律所要发展,控制成本便是律所和律师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2-

如何降低成本

1.如何降低律所的成本

谁该为高昂的写字楼买单?

以我最近去拜访的一家西部大所为例,这家律所人,两层办公区,一层楼年租金万,两层楼0万,房租就占创收的10%,再加上税收15%,律所行政、财务、物业等人力成本,哪怕去年创收1.2亿,看似人均三四十万,但按照律师行业的二八效应,所上青年律师收入也面临困境。

其实不光是在西部的大所,北上广这样的精品所,光是律所选址这个问题就占了创收的10%,律所业务收入不高,合伙律师就面临着不赚钱还要交房租的局面,这在行业里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我很理解,为了给客户一个好的印象,为了有更弹性的溢价空间,我们把地址选在最贵的地方。

不过现在的客户越来越聪明,深知“店大欺客,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会表示:“我的律师费不应该包含你高昂的写字楼费用”。

面对律所的这些问题,我经常陷入一连串的思考:如此高昂的CBD律师写字楼,到底该谁来买单?律师该不该为高昂的写字楼成本买单?到底谁需要这么贵的写字楼?高昂的写字楼是为了吸引客户?还是吸引律师?写字楼是接待客户,满足客户体验?还是让律师办公,满足律师体验?

我曾到一线城市某大所拜访,所里的一位资深律师告诉我:

“成老师,你别看我坐拥豪华地标这间40平米的办公室,但律所让我缴的房屋使用费就是40万!”

我告诉朋友,你们一线城市办公室每年1万/平方的使用费,在我们西部成都基本就是一般写字楼的购买价格了。

更可怕的是,哪怕支付着高昂的办公费用,这个办公室也只是他办公的地方不用来接待客户(有专门的接待区)。他告诉我,他平时写重要的文件也在家里,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案子,办公室绝大部分都是空置的或者都是律师助理在用。

这样的现象在律所里比比皆是。绝大多数时间内律所只有前台、行政、财务和律师助理“独守空房”。有人笑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办公室是闲置率最高的地方。

参观完朋友的办公室,我久久不能平静:他为什么需要为这40万买单?40万占他的成本应该也不低,40万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找一个好的助理……

不光是资深律师,青年律师们对律所选址在豪华CBD也充满抱怨。因为CBD往往地处繁华市中心,交通拥堵,通勤时间成本极高。而且因为停车费用高(一天轻松上百),好多年轻律师都选择停在远一点但停车费便宜的停车场。同时,因为在CBD,换电梯、安检等手续极其麻烦,律师和客户到达办公室极其不方便。接待一个客户上门常常花掉40分钟,这成了很多助理日常工作。

2.国外的启发

谁该为高昂的写字楼买单?谁都不应该为高昂的律所租金买单。

我认为,选择适合自己律所规模和属性的办公地址,才是最重要的。

①综合大所的建议

医院——梅奥诊所,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他们选址不在CBD,甚至只是在一个四五线城市,但是梅奥诊所凭借自己的专业实力,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登门问诊。

梅奥诊所在美国总部的环境照

②小所的建议

关于小所,我们也有一些其他行业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比如星巴克的装修和品牌文化思路可以借鉴——注重内部装修和文化。

通过硬件和软件修饰,带给客户直接的「豪华体验」。小所也可如此,比如打造一家小而美的精品所。

星巴克环境照

③平台律所的做法:一家没有办公室的律所,一半的世界百强企业都采购他们的服务

Axiom去年在美国上市,市值3.5亿美元

美国Axiom,他们没有花大量成本租赁高大上的办公场所,而是让这些律师在家或者在入驻企业办公。不需要像传统律所那样,把律所开在最贵的地方,也省去了运营律所的各种开支,大幅度降低了办公成本。

拥有众多世界百强客户的Axiom办公场地也不是那么的高大上

3.对办公楼的认知和小结

我记得刘润说过一句话:所有的创新都应该围绕着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把作业车间放在最贵的地方,这是违背商业本质的。没有一个行业把“厂房”修在最贵的地方,还引以为豪。

律师的贵,不应该是贵在地段,而是贵在自身。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降低律师成本,从改变律师写字楼认知开始。

在互联网背景下一切行业都在去位置化,去中心化,一切行业更加注重人的服务。因此对律所选址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①律所选址不一定要开在核心地标性CBD。交通方便的、品质不错的非核心区域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②律所办公楼的功能客户接待体验区和律师办公甚至可以适度的分离。

③律所面积不一定要大,线上办公、共享办公、轮值办公,把面积控制在最小方向。

④未来律所方向一定是数字化和线上化,律所最贵的资产一定不是“钢筋混泥土”。未来让律师引以为豪的是——“我有一家数字化律所。”

-3-

如何降低律师业务成本

1.降低获客成本

①品牌化

品牌是增长最核心的要素。一个律所需要有自己的品牌主张(美国前八大律所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有自己的品牌功能主张,让自己更有识别度),同时品牌也意味着流量和高单价,品牌引流是最低的成本,客户通过品牌直接上门,让律师省去了获客成本。

②营销数字化、在线化

关于营销数字化和在线化我相信是未来的趋势。未来,我们应该搭建的是数字化律师事务所,通过打造数字化律师商城,实实在在降低硬件成本……

③营销规模化、平台化

现在的律所和律师团队,大量都在做头条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18.html